红极一时的日系家电巨头 真被国牌打败了吗?

  新闻资讯     |      2024-12-25 08:36

  红极一时的日系家电巨头 真被国牌打败了吗?越来越多的日本家电企业正剥离在中国的资本和业务,这些年我们前前后后目睹了三洋、先锋、松下、东芝、夏普的离开,现如今在各大卖场中我们已经很难再找到这些日本品牌“原装进口”的电视了,在中国的业务要么是被收购,要么是被合资。日本家电企业对于家电业务的削减究竟是行业的颓势,还是企业的转型?我们一起来看看2016年的他们,都过得过得怎么样吧。

  日本家电在欧美市场并没有像在中国这样惨淡,而且他们加工制造的工厂在东南亚一些国家,甚至是在非洲都风声水起。为什么他们会选择离开中国呢?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在中国的生产成本越来越贵了,产品利润越来越低了。

  中国正在不断经历着经济转型,不会一直都带着“世界工厂”的帽子,就在这几年的时间里,中国劳动力成本已经跃进到了世界前五、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地价也上升了好几倍。日企在华的家电制造业生产成本不断升高,但是竞争力却没有显著提升。所以很多日本家电企业把部分生产基地,迁移到了劳动力更为廉价的东南亚及非洲等地。

  市场方面,中国的同类企业逐渐赶超了上来,特别是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涉足到传统家电更是卷起了一股血雨腥风,虽然技术优势并不明显,但持续不断的价格战直钩消费欲求,家电市场迅速被更多的瓜分。国产家电的在体量上的崛起,让日本家电企业措手不及。

  一方面战略调整收缩家电业务,另一方面东南亚低廉的成本和竞争优势,在逐利的先天基因下,日本家电企业正逐渐远离中国。但是像汽车、医药、精密仪器等日本绝对优势的项目,在中国依然有着广大的市场。

  在等离子时代的先锋电视,技术可谓首屈一指,其经典的产品和高端的技术一直为发烧友所膜拜。但它高质高价的策略,50吋的等离子电视定价超过了4万,在平板电视技术日新月异的这些年里,已经行不通了。08年先锋就宣布停产等离子面板,而同年的索尼电视早已走下价格神坛。

  后来先锋等离子事业部和松下合并,开始生产液晶电视,一切向市场妥协的无奈之举,都意味着先锋电视逐渐走出了日本电视的风靡时代。

  直到2010年8月份,先锋考虑到中国市场的影音发展前景,决定在中国推出24寸到55寸的先锋液晶电视,而先锋进入中国采取由苏宁电器独家承销的渠道合作模式,苏宁承担先锋液晶彩电在中国的销售工作,包括面向中国消费者的终端零售和向其他销售渠道提供代理批发业务,同时苏宁也承担起先锋彩电的物流、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流通环节的职能。

  可惜的是,至此以后在销售的先锋电视,就已经不是地地道道的先锋电视了。先锋电视的使用权交给了苏宁,而苏宁就找代工厂生产,接着贴上先锋的牌子,然后在苏宁各大卖场销售。在国内销售的先锋电视走下了价格神坛,同时也走下了品质神坛。

  2014年,先锋更是将其引以为傲的影音业务出售给了竞争对手安桥Onkyo。从先锋的日本官网可以了解到,目前其主营业务已经变成了汽车音响和汽车导航类产品。

  三洋电视和先锋有着类似的模式乐鱼APP官网。上个世纪60年代,三洋鼎盛时期的年销售额远超过松下、东芝等竞争对手,是日本著名的家电巨头。那时候拥有一台三洋收录机是多么时髦的事情。但是随着整个行业创新节奏的加快,三洋缓慢的转型脚步,终究还是产生了危机。

  90年代的三洋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维护低价销售,开始把一部分洗衣机和电冰箱的生产委托给中国的海尔集团,成为跨国电器企业中第一家把产品委托给中国加工的企业,但却被打上了“中国制造”而身价大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却被螃蟹扎到了。

  最大的危机当然是2008年被松下收购,到2009年被松下完全子公司化,这时它们已经成为了日本最大的电器厂商。但是好景并不长,三洋的业务在中国也开启了“托管”模式,2011年三洋与国美电器签订了五年深度合作协议,2015年三洋又将电视业务授权给长虹,合同期限为四年。

  三洋已经被松下玩坏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因为两个品牌在家电业务方面的高度重合,松下完全没有在家电市场保留三洋品牌的必要。而且此时的松下也正是急于从亏损的家电业务中抽身。

  要问现在三洋的还好吗?只能叹息一声,12年松下就停运了Sanyo这个品牌,同年把三洋的数码相机业务独立出了SANYODI Solutions子公司。而到了14年,这家有着60多年历史、曾雄霸一方的家电巨头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日本第一个造出白炽灯、电风扇、洗衣机,曾经率先全球发售笔记本电脑、DVD播放器,电脑业务曾一度占领全球最大市场份额的东芝,这些年过得也不太好,正采取积极手段希望通过业务重组并购来恢复活力。特别是在中国的家电市场,面对产品价格越来越接地气的中国企业,东芝日益边缘化。

  就在今年年初,美的集团就以537亿日元收购了东芝家电业务主体“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80.1%的股份。同时,美的也获得了东芝品牌40年的全球授权、超过5000项白色家电相关技术专利,以及东芝家电在日本、中国、东南亚的市场、渠道及制造基地。对于这笔收购案美的是非常超值的,打入日本市场的门槛是非常高的,从技术和产品上来说,东芝对中国任何家电企业的意义都非常重大。

  东芝的黑电部分在仅存的是与TCL集团共同组建“东芝视频产品(中国)有限公司”,目前TCL的持股比例达到了70%。虽然东芝已经停止了在中国的电视机自主生产,让TCL代工,但是东芝部分电视产品的设计研发依然还是在日本总部。所以从现在东芝电视的旗舰产品上,还能够看到日系产品的调性。

  2016年的东芝,几乎所有大的动作都是在出售业务,减少亏损。连日本最大的医疗设备供应商东芝医疗系统公司都以60亿美元卖给了佳能。

  夏普也患上了日本家电企业巨亏的流行感冒,“液晶之父”的百年企业,也抵不过残酷激烈的市场角逐,面对行业革新者时反应太过迟钝,终究导致了如今的面貌。

  夏普对液晶的重视程度高到,一旦液晶市场不景气,整个夏普集团都可能要受到重挫。龟山工厂与堺工厂两处的投资就已经高达千亿日元,整个夏普集团都还在液晶辉煌时期的光环下不能自拔。近些年液晶市场的不振,以及中韩面板厂商的夹击,让夏普的财政状况每况愈下。

  面对今年鸿海以3888亿日元收购66%股权这件事,对于夏普也算救赎,即使有万般无奈,但接受资本注入,通过鸿海丰富的产业链资源对夏普进行整合,也是目前能实现的最好举措了。而且抱上了这个大财主,夏普今年的动作明显也潇洒了很多,花费139亿日元购回原总部所在地大楼、宣布将投资5.7亿美元开发OLED屏幕、恢复欧洲液晶面板的供货。这些大手笔在连年亏损的状态下怎么做得出来呢?

  对于2016年以及未来的夏普,像巨额亏损、效率低下、趋于保守等等一些列问题如果在鸿海这儿得到了解决、产生了转机,那将是日本传统家电企业走出泥潭的一个重要示范。

  在产品技术上,日本家电从上个世纪到现在一直都是遥遥领先,这是无可否认的事情,甚至用技术偏执来形容都不为过。在如何做产品上中国的企业仍然还有很多需要向日本学习的地方。这是他们的优点,但也恰恰成为他们的缺憾。

  日本家电企业的信条是“好的产品才能卖掉”,而中国企业的信条是“能卖掉的就是好产品”。所以导致了这种严重的以产品为导向的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在铺天盖地的宣传文案中,刷不到存在感。而中韩企业敏锐的洞察市场,积极改变产品方向,就很容易让消费者听到他们的声音。

  特别是在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玩法更多,没有一点炒作,一点泡沫都不好意思出手宣扬或者寻求融资。但是以日本企业的务实的性格是很难去这样做的。还有老生常谈的企业管理问题,以及中国的本土化也做的不尽人意。

  当然日本家电企业也并不是躺着等死,出售掉冗杂的、不盈利的业务;将重点投入到竞争力更高的高端产品;将加工制造迁移到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及非洲等地,这些都是积极改革的方向。而且聪明的日本企业也吸取了制造业在中国惨痛的经验教训,开始转型服务业再向中国进军。日本企业已经慢慢学会了如何降低成本,并保持足够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