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靡中国的日本品牌怎么存在感变低了这个以英文Panasonic冠名的日本品牌,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高端家电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尤其是在70、80后的印象中,几乎形成技术垄断的松下等离子电视是妥妥的奢侈品。
然而,近年来松下电视在国内却没什么存在感。今年二月初,松下更是发布官方声明,称电视、厨房电器业务对集团利润形成拖累、“难以看到增长前景”,需要大刀阔斧重组[1]。这一度引发外界追问:松下是否要完全放弃电视机生产制造[2]?
1927年,一海之隔的日本,松下推出了第一款家电产品:电熨斗[3]。随后,松下推出一系列家用电器,在1952年发售黑白电视机,将先进的音画娱乐体验带入日本家庭。
可以说,在早期的松下稳步扩张家电版图的同时,中国并没有相应的消费环境。且不论时局动荡对居民消费能力的影响,一系列“外交”也引发了民间广泛的日货运动[4]。当时即使有国际贸易往来,也优先德国、苏联和美国[4]。于情于理,中国居民都没有接触松下的契机。
技术之外,同样登顶的还有松下电视的销量。在战后日美同盟的大背景下,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年轻家庭生活习惯西化,愿意为娱乐产业消费。1964年东京奥运会进行两次电视直播,又使电视跻身最重要的家电之一,次年黑白电视普及率激增至90%,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彩电普及率开始迅速增长,到70年代已基本普及[5]。松下作为电视界的龙头,从中赚得盆满钵满,终结了“低利润、低收入”的发展阶段[6]。
随着时间的推移,松下获得了全球影响力。1971年,松下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8][9],自愿对标国际披露标准与会计准则,不仅向欧美消费者,也向欧美投资者敞开。
在正式进入中国的前一年,“四个现代化”的口号已提出,现实却是资金、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的瓶颈[10]。为了调研,应邀走访日本的现代化企业,松下电器工厂就是其中杰出代表。当时,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已年逾八旬、退居二线,却仍冒雨迎接,盯住中国市场逐渐展露的机会[10][11]。
松下也通过此次合作开始打造新的增长曲线年始,日本大家电基本普及,销售量从野蛮攀升的时代转为中速增长,此时日本企业纷纷出海寻求扩张[6]。不同于其他日本企业的观望态度,松下幸之助十分看好中国的潜力,与中国政府签订了“技术协作第一号”协议,向上海灯泡厂提供黑白显像管成套设备,开设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12]。
对待中国的合资公司,松下也秉持“先育人才,再造产品”的理念,在日本培训250名中国工人长达六个月,直至他们娴熟掌握制造技术[13]。公司1989年投产,当年盈利,引起日本业界轰动,也带动日后日企纷纷来华投资[12]。毕竟,在此之前日本电子工业协会并不看好松下与中国的联盟[13]。
1987年,松下在中国成立第一家合资企业: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次年,中国员工在日本接受实践培训 / Panasonic
值得关注的是,松下跟中国结缘就是因为彩色电视。松下评估彩电为中国“最受重视的业务类别”,而中国工人受训制造的CRT晶体管,就是彩色电视的核心技术[13]。
可以说,松下电视日后得以风靡中国,得益于率世界之先对中国进行投资,早早为挖掘这片广大的消费市场打下基础。
对于中国刚刚起步的电子工业来说,日本电视占据高端市场,留在一代人的记忆中。1994年,松下成为中国彩电销量第一的品牌[7]。
“那会儿电视广告里都是松下、索尼,需要凭票才能购买,当时我家买了一台14英寸的索尼彩电,一条街上只有一台,放弄堂里街坊邻居当电影看。”[14]
1980年代,日本彩电占全球市场份额高达40%[7]。随后的十年,尽管日本国内需求基本已经饱和,通过对中国市场的开拓,日本彩电依旧维系行业龙头地位,松下更是其中佼佼者[7]。
原本以CRT晶体管为核心的彩色电视都拖着“大”,体型笨重,而到了21世纪,体型轻薄的平板电视成为了发展趋势[7]。在这场产业迭代中,松下落于下风,最终导致其在2014年全面出清等离子电视业务[7]。
平板技术有两大主流分支,分别是等离子技术(PDP)和液晶技术(LCD)。在初期,就像引领彩电技术一样,松下在这两个领域都遥遥领先。
等离子电视技术十分梦幻:两片玻璃之间整齐排列数百万个充满气体的放电单元,通电时,气体亮光以形成图像。这种带电的气体就被称为等离子体[16]。等离子电视由日本企业率先商业化,松下推出全球首款等离子电视“PlasmaView(TH-26PD1)”,三星只能苦苦跟随[15]。
液晶屏幕技术也首先由日本企业从美国引进,通过液态晶体创造图像。然而,松下在早期投资以后,决定重仓押注2800亿日元投资等离子面板生产[15]。
松下选择发展等离子一方面是出于技术上的考虑。在色彩鲜艳度、响应速度上,液晶技术需要克服一系列痛点才能追上等离子的画质。另外,等离子技术制作大屏幕要比液晶技术轻松得多[28]。发展等离子技术或许是更艰难、却也更有潜力的道路乐鱼APP下载。
另一方面,韩国企业在液晶领域集中发力,也导致松下被动选择等离子技术。90年代,韩国企业大量引进日本液晶技术人才,并在亚洲经历金融危机、所有人都无暇顾及面板产业时,大规模进行投资布局[6]。到1999年,韩国制造液晶电视的技术已经形成一定垄断,三星、LG面板出货量已经超过日本企业。多方参与下,液晶阵营层层上的瓶颈,拉平和等离子电视之间品质差距;上游部件价格下降、液晶产品内部竞争也使得液晶电视价格一路走低[6][7]。
日本企业渐渐在液晶领域失去领先优势,多数日企陆续退出了液晶面板产业,松下则把希望寄托于等离子技术[15]。除了在茨木市的工厂之外,松下还在兵库县和中国上海共建设了六座工厂。到2009年,最新建造的工厂全负荷投产。
然而,年产2200万台等离子电视的产能远远高估了市场实际需求。2009年全年,中国等离子电视销量为155.4万台,约占5%。而第三四季度彩电销售旺季时,受液晶市场规模优势的挤压,等离子电视的销量上升至78.6万台,但占市场比重一度降至4.3%[17]。在等离子电视出货量最高的2010年,松下共售出752万台,达到销售计划的四分之三,却连工厂总产能的一半都没有达到[15]。
转机并没有出现。2010年以后,等离子出货量突然停止增长,松下也背负了巨额亏损。松下社长津贺一宏表示,等离子显示器面板业务的亏损一度扩大到了1000亿日元的规模[15]。
2018年,东芝公司将电视业务出售给海信;同年,日立公司也退出了国内电视市场;2021年,三菱电机公司停止向主要零售商发货,实际上退出了市场;2023年,夏普宣布关闭堺工厂,结束了日本国内电视液晶面板的生产[18][19]。
松下在2013年宣布停止等离子电视制造[19]。2025年,电视业务从曾经的传奇产品正式被定义为松下的负担,进入“出售或退出等相关事宜”的业务重组商讨阶段[1]。
与其说松下在平板电视技术路线上选择错误,不如说是日本整个电视行业面对韩国和中国企业在供应链、技术和品牌打造上的发力难以招架,最终处于劣势。
2000年韩国液晶电视品牌强势崛起,创造出了三星和LG全球销售额的巅峰。然而,在下一个十年,中国企业在大尺寸面板出货面积逐渐超过韩国[7]。
深究背后原因,技术上,中国承袭了松下等日本企业早期的技术和投资,通过研发创新逐渐走出自己的道路;市场上,“家电下乡”等政策直接刺激彩色电视的消费和生产;产业链上,供应商数量庞大,大规模生产制造摊薄了零部件成本[7]。
目前,中国电视市场已经进入出货量相对稳定的成熟阶段,以2024年线上销售额算,海信、红米、小米、TCL和海信Vidda瓜分了约60%的市场份额,中国75英寸产品以24%左右的份额位居销量第一,松下等离子技术曾经引以为傲的尺寸优势,也都成了时代的记忆[21][22][23]。
2009年,松下并购三洋电机,一举成为世界上仅次于通用电气的电机厂商[24][29]。如今,松下广泛深入研发销售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电池、汽车电子设备,比起直接面对消费者,面向企业的业务增加[1]。至今,设备业务仍是松下集团的利润基石,预计2025财年销售额可达1.7万亿日元[1]。
2016年,松下与特斯拉汽车签订协议,在当年成为特斯拉Model 3和另两种高端车型的唯一的电车电池供应商,如今面对竞争仍保持领先地位[25][30]。两家公司还合力打造内华达超级工厂,每年生产数十亿个电池[26][27]。
目前,松下最大的利润增长由解决方案领域驱动,包括提供世界级的数据中心能源创造、储存和节能、SCM冷链、航空电子、电气建筑材料和照明等产品和服务,预计2025财年能创造3.5万亿日元的价值[1]。
消费者对松下的感知或许还停留在半个世纪前,它因彩电而受世界瞩目的时刻。然而,松下早已转向产业链的上游,在观众看不见的地方继续运转。
网易文创浪潮工作室招聘浪潮内容编辑(外包)答案如下科普视频编导(外包)多岗位实习生及线上作者点击下方链接,投递你感兴趣的岗位
[4]柯伟林(1997).中国的国际化:时代的对外关系.二十一世纪双月刊.总第四十四期.
[7]吴东炬&杨宝龙.(2018).国泰君安证券.日本家电产业史下篇,衰退期,需求萎缩与日企衰落.
[21]奥维云网消费电子事业部.(2025).2024年彩电市场总结:市场结构升级,五大趋势引领迭代变革.
这个你还真不能说人家日本专利吃相难看,你得先去了解一下咱们的关税和咱们的经销商要求,你就不会这么说了[泪奔]